來源: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:2021-09-02 09:23:00 瀏覽次數:

種業振興,關乎飯碗,關乎國家大計,已被上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。廣東,作為國家改革開放前沿,在種業振興上有什么創新舉措?布設何樣連環棋?8月30日,在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舉行的“海大杯”廣東種業科技創新“大比武”100萬獨獎總決賽上,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道出了玄機。今年初,廣東在全國首創設計了種業科技創新“大比武”這個開放、競技、融通的大舞臺,目的就是通過市場“拋繡球”的形式,比、選出種業優異團隊、項目、技術,更借機串珠成鏈、抱團作戰把他們激活、用好、致遠,再通過下游的這種市場“比選用”反作用激發上游的“產學研”從而寫出真文章。
2021年7月9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《種業振興行動方案》,會議指出農業現代化,種子是基礎,強調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,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,集中力量破難題、補短板、強優勢、控風險,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、種源自主可控。
種業振興,廣東有強大的底氣。1958年佛山鐘麟先生主導的“家魚人工繁殖”在廣東取得成功,攻克了世界難題,改寫了人類依靠江河捕撈天然魚花的歷史。1959年,廣東省農科院黃耀祥院士領銜的水稻矮化育種技術在廣東取得成功,引領了農業史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。放眼全國,今天全國秈米種質中70%以上擁有廣東血緣。除了米袋子、菜籃子大種業,廣東果、茶、花、藥等經濟作物的種業歷史和國家地位都可圈可點,是國家熱帶、亞熱帶種質資源的大寶庫和“一帶一路”合作的創新硅谷。此外,廣東省連續舉辦19年的種業博覽會,是全國首個創設“館展+地展”一體化博覽展演模式的省份,享有很高的國際盛譽。
本次“海大杯”大比武上,全國首個智能育種融通平臺啟動,這正是上屆“溫氏杯”大比武串珠成鏈的首誕“產兒”。世界公認,種子是農業的“芯片”。各個國家都高度重視這個農業“芯片”的研發與迭代更新。目前,發達國家的種業已進入“生物技術+人工智能+大數據信息技術”育種的4.0時代。但我國仍處在以雜交選育和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為主的2.0時代至3.0時代之間。今年5月的首屆“溫氏杯”大比武,華農大劉耀光院士水稻團隊一舉奪魁,之后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趁熱打鐵,圍繞廣東優勢“絲苗米”產業進行種質資源和技術體系匯聚,發揮政府平臺公信力,短短幾個月就遴選、匯聚、編碼了近200個核心種質和600余個關聯種質,目前正在緊鑼密鼓構建廣東絲苗米“基因組學+表型組學”全息信息庫,這種做法打破了單獨專家不愿做、個體單位做不了的行業壁壘,切中種質資源分散、同行專家互有戒心、資源要素無法融通的大瓶頸,以政府公信力構建起資源要素公開、透明、開放、交流、交易、公裁、授信、融資、開發的全鏈條融通平臺,特別這種“表型+基因”大數據螯合、公開、交易行為,在全國農業育種史上實屬首例。與國外對標比較,這個“融通平臺”被業內專家稱之為中國種業的3.5時代標志。顧幸偉表示,接下來,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將創設更多激勵機制,依此融通平臺為抓手和媒介,促動種業要素有償交易流通,最終目的就是通過“比”“選”“用”“育”一體化組合拳,串珠成鏈、聚智聚力,為廣東種業振興持續提供動力支撐。
本次大比武延續了首屆的比武模式,聚焦“種業”主題,由全國水產行業巨頭——“海大集團”提供獎金贊助,繼續進行種業科創競技、資源匯聚、要素摸底。前期,經過3個月3輪遴選,共有水產、糧食、畜禽等8個項目入圍總決賽來PK百萬大獎。
大賽組委會負責人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主任劉玉濤博士介紹,本次“比武規則”專門設計每個項目的演說時間8分鐘,提問時間長達15分鐘,目的就是讓“競”“辨”之功做實,真正遴選出種業科創的“真經”。經過一天緊張有序角逐,最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《雜交稻優質不育系泰豐A的創制與應用》脫穎而出、一舉奪魁,成為了大比武總決賽冠軍。
本屆大賽的贊助單位、全國知名水產上市公司海大集團的董事長薛華表示,廣東政府搭建的這個“大比武”平臺非常棒,既在專家和市場之間牽了線,又在專家和專家、企業和企業之間搭了橋,還為要素匹配作了“紅娘”,在全國開創先河?!按蟊任洹钡淖罱K目的是為了更好的“大合作”。